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理论到应用
来源: | 作者:stjingcom | 发布时间: 2018-06-06 | 6517 次浏览 | 分享到: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对供应链的考量不仅包括传统经济成本约束下的供应链的优化与协调,而且将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为重要的考察事项,将环保意识嵌入供应链管理,追求经济与环境相平衡的供应链管理方式。绿色供应链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应对环保产品与绿色贸易要求的发展趋势。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已经在天津、上海、深圳、东莞等城市展开试点。政府对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视,使其不仅具备微观产品层面的企业管理手段、中观行业层面的产业链管理手段的特征,更成为政府行使公共环境管理职责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手段。


  政府引导: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初期,往往伴随着企业成本上升,却不能立刻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盈利,考虑到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在绿色供应链构建的起步阶段,政府引导是绿色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政府补贴政策是政府采取的引导绿色供应链建设的重要方式,通常分为成本补贴即对制造商的绿色补贴,以及价格补贴即对消费者的绿色补贴。有学者通过研究政府补贴下竞争企业间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扩散过程发现,对开展环保实践的企业和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策措施。相较于补贴给消费者,政府补贴给制造商更有利于绿色商品的发展。当补贴强度不大时,价格补贴和成本补贴对绿色产品生产的影响差异不大,但随着补贴强度的增加,价格补贴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建立。


  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引导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又一重要方式,具有调节供应商生产结构、增强企业环境意识、带动国内品牌企业实行绿色发展、引领社会绿色消费理念等示范效应。未来通过政府采购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政府采购的目标、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将一些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纳入采购范围,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促进绿色发展的引导、调控职能;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制造业、电商平台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以提高绿色采购制度的运营效率和降低信息成本为目标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共享平台;从满足政府绿色采购评估标准需要出发,健全绿色供应链指标体系建设;设计、规范政府绿色采购工作的实施步骤。

  标准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支撑


  标准化作为综合性技术支持手段和管理手段,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支撑,是将绿色发展、绿色供应链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动的重要转换环节。在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层面,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应以生命周期思想为基础,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供应链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和控制要求,特别强调制造商组织及其供应链相关方之间在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绿色供应链标准化体系构建应遵循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等原则。有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结构应包括五部分,即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价和控制标准,绿色产品标准,绿色设计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绿色物流标准。构建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需要以实践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为实现标准体系的普遍指导性和动态适应性,选取绿色供应链环节、绿色要素、行业三个维度,构建包含综合类、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回收再利用及处置7个子体系的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参考模型。


  在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践层面,相关政府服务、市场服务活动已经起步,不同行业领域、经济活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均在积极研究、酝酿并陆续发布。2016年全国首家绿色供应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天津市成立。天津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等一批能够提供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参与推动天津城市绿色发展、东莞家居产业、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实践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推进不同行业、领域、地区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修订工作探索,指导相关行业和企业梳理、识别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完整、有序的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


  绿色供应链认证评价体系与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推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初步形成了市场与政策两套产品及企业环境绩效评估和区分体系。有学者指出,应建立健全包括环境信用等级评定、环境行为评级、环保综合名录、环保“黑名单”、准入清单等一系列认证体系,以及行业企业绿色评估申报流程、参评条件、具体指标、评价细则、第三方评估主体资质等一系列评估机制,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平台和抓手。

  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实施的有力工具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绿色金融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相结合、以金融手段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产物。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相比,绿色金融在融资要求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实现经济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相协调为目的。在融资模式运行方面,强调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利用、回收、融资相结合等方面构成一个循环整体。在银行审核方面,更强调对制造企业的环境许可证和生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评估证明的审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中小企业乃至全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绿色供应链金融实践的顺利开展,需要包括金融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在内的三大主体的支持。对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对被服务企业的金融授信主要基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绩效信息。要顺利开展业务并有效防控相关金融风险,必须加强与政府、生态环保监管部门的沟通与信息共享,最大程度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金融服务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政府需要为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培育环境,制定针对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和配套支持体系,做好生态环境监管和绿色金融监管。中介机构能够为绿色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关融资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项目咨询、融资担保、法律审计等服务。


  绿色供应链风险防控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知识流(信息流)在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传递与共享。绿色供应链系统中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环节都基于新的知识交流活动,供应链核心环节的绿色创造活动会通过供应链上环境绩效信息的传递,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绿色活动产生压力,进而促进各环节也开展相关技术创新和工艺绿色改造。在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合作商等绿色供应链成员间建立长期战略性合作,对彼此间的知识流实施组织和高效管理,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知识在成员间的扩散与传播,有益于提升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绿色化和价值,有效降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在绿色供应链知识管理实践中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建立互信机制,二是构建基于心理契约的相互承诺机制。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采用绿色供应链的理念和管理办法推动项目开发与建设、产业合作、贸易交流与融资、供应链融资绿色化等的广泛发展,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